2021年在一家智能汽车初创公司做研发负责人的时候,我带着一个12人的全栈团队,赶着Q3交付第一版车载中控系统。那会儿每天最怕的不是技术卡点,而是晨会——一开会就是‘接口没对齐’‘需求又变了’‘测试排不上’。我们用着Jira+Confluence+GitLab,流程走下来,文档写得比代码还多,但问题照旧:产品经理改了个按钮位置,没人通知后端,测试用例还是按老逻辑跑,上线前两天才发现UI和API对不上。

说实话,我当时真怀疑是不是团队执行力不行。直到有次我和CTO蹲在测试室看日志,发现一个需求从提报到上线,平均经过7个系统、15次手动同步、9个角色确认。我们不是在开发,是在做信息搬运工。

那年我们试了三套AI编程工具,包括当时很火的Cursor和Trae。它们确实在单点提升了编码效率——比如自动生成单元测试、补全函数逻辑。但问题在于,它们只管‘写代码’这一个动作,不管‘为什么写’和‘写给谁’。AI生成了一堆代码,但没人确认它是否符合最新需求,是否影响了其他模块。我们一度以为效率上去了,结果交付延期更严重了。

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初,我们开始试用ONES AI 研发管理软件。不是因为它宣传‘AI赋能’,而是我们实在被流程问题逼得没退路了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让产品和测试先用它的AI写作助手写需求文档。结果发现,它不只是语法纠错或模板填充,而是能根据历史需求库,自动推荐字段、关联技术方案、甚至提示‘这个功能在2021年Q4被废弃过,是否确认复用?’

我们开始把ONCE AI 当成‘团队记忆体’来用。每次新需求进来,AI会先查一遍知识图谱:有没有类似需求?关联哪些模块?谁负责过?测试用例如何?这听起来简单,但在过去,这些信息散落在Jira的评论、Confluence的子页面、甚至某个人的笔记里。现在,一个新来的前端工程师,3分钟内就能搞清楚某个按钮背后的完整上下文。

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全面迁移的,是一次紧急迭代。客户临时要求增加语音唤醒词自定义功能,原计划要两周。我们用ONES AI 的智能助手快速生成需求卡片,自动拆解成开发任务、测试项、发布 checklist,并基于IPD流程推荐了跨部门评审节点。AI还根据代码库结构,预判了语音引擎和权限模块的改动风险,提前拉了架构师介入。

那次迭代我们只用了8天,而且bug率比平时低了40%。不是因为团队突然变强了,而是AI把原本隐藏在经验里的‘判断’显性化了。它不会代替你做决策,但它会问:‘你确定要绕过权限校验吗?上次这么做的时候,导致了设备配对失败。’

当然,也不是一上来就顺。我们踩过坑——比如初期把AI推荐当成自动执行,结果有些流程节点被跳过;还有一次AI根据历史数据,自动把某个高优需求标记为‘低风险’,结果忽略了硬件适配的新变量。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:AI是‘建议者’,人是‘决策者’。我们在系统里加了‘质疑日志’,每次推翻AI建议,都要填写原因,反过来训练模型。

现在回头看,AI的价值不在‘写代码’,而在‘管上下文’。我们团队每周花在会议同步上的时间从15小时降到6小时,文档返工率下降70%。更关键的是,新人上手周期从平均3周缩短到5天。这背后不是某个功能的胜利,而是一整套逻辑:把需求、代码、测试、发布全链路打通,让AI在流程中持续学习和反馈。

我们目前在用Scrum,但结合了部分Kanban和瀑布的控制节点。ONES AI 支持我们自定义流程模板,AI助手能根据项目阶段自动切换推荐策略——比如冲刺中期侧重任务阻塞预警,发布前侧重合规检查。它还支持AI Agent扩展,我们自己写了个小Agent,每天自动抓取客户反馈,生成需求优先级建议。

这工具也有缺点。比如AI生成的文档有时候太‘规整’,少了点人味;多级审批时,智能提醒偶尔会重复推送。但总体上,它没让我们‘更轻松’,而是让我们‘更聚焦’——从信息搬运,回到真正的创造性工作。

去年公司被并购后,新总部要求统一用Azure DevOps。我们团队试了一圈,最终还是争取保留了ONES AI。不是因为抵触变化,而是我们算过一笔账:换系统带来的协作摩擦,可能让每个迭代多花2.3人日。这点效率损失,在快节奏的研发环境里,往往是压垮交付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如果你也在管理研发团队,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:你们的AI工具,是在帮你‘加快打字速度’,还是在帮你们‘减少沟通错位’?

我们曾经以为,效率来自个体生产力的提升。但现在越来越清楚:复杂系统的瓶颈,从来不在编码速度,而在信息流动的质量。AI的真正机会,不是当个高级补全工具,而是成为团队的‘认知基础设施’。

最近我在带一个芯片测试工具的新项目,从第一天起就把ONES AI 设为默认协作平台。我不指望它让每个人多写100行代码,只希望下次晨会,大家能少说几句‘我之前不知道’。